金乡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文化,是著名的诚信之乡、大蒜之乡,更是山东省出了名的“戏窝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人文环境里,金乡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影响。金乡拥有丰富的曲艺、戏曲资源以及手工艺技术,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地方戏四平调和曲艺山东落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山东渔鼓、金乡花鼓、坠子戏、坠子书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山东琴书、简板大鼓、山东快书、一顺石刻法、烧羊肉、蜜制红三刀、泥玩具等。
为了促进未成年健康成长,提高全县青少年艺术素养,县文化馆发起寻找“非遗少年”活动,立足于全县未成年人身心发展, 以“普及·培育·创新”为核心理念,旨在提升青少年艺术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非遗传承与发展,特开设金乡县文化馆非遗少年学员培训班。
报名条件
1.自愿报名参加,能保证培训期内的所有课时。
2.学龄限制:9岁——12岁。
3.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严重病史。
4.有表演基础者优先录用。(20名)
5.为了安全,孩子在培训前后由家长负责接送。
6.课程结束后,成绩优异者颁发结业证书。
公益辅导培训项目
(一)基础训练
语言表演、舞台表演(山东快书、快板)
(二)非遗项目
山东落子、四平调、山东渔鼓、金乡花鼓、坠子戏、坠子书、山东琴书、简板大鼓等。
1、曲艺类
2、戏曲类
3、手工技艺类
4、民间民俗类
考试内容
(1)由学员抽取考试内容,并现场展示。
(2)由学员自我才艺展示,分数高者录取。
培训时间及地点
1、报名时间:
截止到 2021年3月28日
2、培训时间:
每周一次课,每课2个小时(包寒暑假)
3、培训时长:
12个月
4、培训性质:
公益活动
3、上课地点:
金乡县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体委)
报名联系方式
15069744777 李老师
教师简介
李海梁 现就职于金乡县文化馆,师从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杨建国先生、 中国弘德少年语言艺术特聘快板讲师、中央电视台特邀嘉宾、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理事、全国曲艺进校园领军人物、全国“千人唱快书”发起人、全国十大山东快书表演新星。
非遗
项目介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东落子
山东落子也称“莲花落”、“咣咣书”,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境内的曲艺形式,现在已有千年的历史。山东落子以早期曲调之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主要演出乐器为铜钹、竹板、竹筷,无弦乐伴奏。山东落子演出形式较为简单,演唱风格粗犷强悍,是采用山东方言演唱的一种说唱表演形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金乡四平调
四平调是金乡县的优秀传统剧种,迄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此剧种由淮北花鼓演变而成,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生活气息浓郁,被誉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上世纪60年代赴京省献演,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李富春的接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金乡花鼓
山东花鼓历史悠久,南宋早有记载。元明时期,在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流行于鲁西南济宁、菏泽一带的南路花鼓是山东花鼓的代表和源头。金乡花鼓历史悠久,在发展进程中一直是金乡农村主要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东渔鼓
山东渔鼓是源于道情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简板伴奏,元明以来流传益广,与各流行地区民间俗曲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坠子书
坠子书为河南坠子的俗称,亦称坠子、玉虎坠或渔鼓坠,是一种产生于河南民间并流传于河南、安徽北部、山东等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坠子书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坠子戏
坠子戏是由说唱艺术坠子书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大约在清末民初,由流行在鲁、豫、皖的渔鼓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了曲艺形式坠子书,随着其影响的扩大,20 世纪 40 年代,逐渐发展成为化妆演唱的形式,从而形成了化妆坠子戏,或称上妆坠子戏,简称“坠子戏”。它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