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酷暑刚至,又逢温降,但是依然挡不住对国学充满兴趣的读友们前来上课的脚步,金乡县图书馆在二楼尼山书院继续开讲《论语·公冶长》篇,这已是本年度的“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的第十讲了。
讲座由胡老师主讲,她先请五位小读友领读了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然后,主讲老师又带领着大家齐读了一遍,领读结束后,胡老师讲解了本次篇章:一、“欲”与“刚”,人的各种欲望与人的刚毅之风是两个对立面,人的成长与立世需要处理好这两个特征,虽然不能说要“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当“刚”则“刚”,否则必生祸乱,诸如现在的不少高官落马,就是因为经受不住色、物、钱等方面的欲望,在名利场与声色犬马中迷失自己,“糟糠之妻不下堂”更是被抛之脑后。无欲则刚。二,人性与天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此天道与老子的道应是同指规律、法则,而人性更是指人之最初一念之本心,求自然。与之对应的是孔子的文章“可得而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三、君子之道,郑国大夫令尹子文三仕三已,“无喜色”、“无愠色”是称为君子之行,咱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是三起三落,但是保持着自己的君子本色,得到世人的称许,流芳后人。四、“清”与“仁”,讲的是陈子文见国内政乱,礼崩乐坏,出走他国,但是同样的政治局面让他每至一处都“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孔子称他的这种行为为“清”,而非“仁”。仁又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平定乱政,实行仁政,政治之仁、君子之仁,否则,老是出走也不是一个办法,这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实际上,江山代有人才出,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几人呢?,至少他本身也应该是一个“仁”者,而非是一个“清”者。
讲座在读友们与老师的欢笑影像里结束了,甜美的笑容定格在照片里,幸福的回响载着我们起航,下一期经典读书会依然走进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世界,听取他们的智慧与人生!(代卫红 李金秋 李涛 杨熙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