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金乡县图书馆如约举行经典读书会的第十三期,小读友们信心满满,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尼山书院,在这里聆听智者的启迪。今天所学的内容依然是《论语·雍也》篇,主讲的依然是胡老师。
首先,胡老师请四位小读友领着大家诵读所学的内容,然后胡老师领读两遍,之后,老师逐章句讲解了其中的内容:
一、贤人,孔子所处的年代将人分成五类,圣人、贤人、君子、士、小人,他将其弟子颜回称之为贤人,回所处的贫困居食,但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这里孔子两次用到“贤”来赞回,“贫而乐,富而好礼”,所以,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大家能做到一个乐字是很不容易的,关键是要有所好,譬如,多读书就会让人得益非浅,书中自有颜如玉,女同志要多读书,如果读一本好书,那就漂亮许多。
二、孔子之道的推行、普及,大家知道孔子在他那个年代很不得志,那么他的道的接受率高不高呢?这里就涉及到这样的记载,孔子评其弟子冉求,“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显然冉求是力不足;子游评澹台灭明,“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偃,孔子的弟子子游,他说澹台灭明,行为处事不走小路,不是公事,不出入子游的办公室,显然有响应孔子之道的人;另有,孟之反,败,殿后,不居功,“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说不是自己敢于居于后面,而是马走得慢,这说明孟之反也是有德行可被称为贤人、君子的得道之人。
三、对“佞”与“美”的批判,只美而没有佞,即没有口才,是很难存活于当世的,“难乎免于今于世”,孔子所处的年代是个佞者称雄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他感叹“何莫由斯道也?”,自己所推行的道是很不被重视的,这里与第二点是相互映的,但是孔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他的道适用于人生、社会,更在于他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所以,怎样为君子,怎样得道、仁,文质相得、仁者爱人,同时对佞进行批判,“人之生也直”,人生下来就应正直,否则“生也幸而免”,只是侥幸。
四、知之、好之、乐之三者的辩证关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知者为第一层、但是不如好知者,而最高境界则是乐知者,即全力以赴者,这里胡老师讲了一个猎人捕猎的故事,说明做事不是尽力了而是要不留一点余力,现在正是高考在际,老师还鼓励小读友们高考时要乐知,而不只是好知,即要全力赴考。
(代卫红 李涛 李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