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金色城墎、细说暖阳,金乡县图书院二楼尼山书院小读友们齐聚于此,这里正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读书会活动。这一期进行的是《论语·先进》篇的最后一讲,主讲为胡老师。
此一章节可谓是孔子让弟子们谈人生、谈理想的少见的代表,也是经典之作。在开始的时候,胡老师先请两位小读友为大家领读,当发现有不少地方是不熟悉的字句,于是胡老师领着大家读了两遍,接下来,又请三四位小读友领读,直到大家知晓读通读透,方才为我们讲解了内容大义:一、子路、求、公西华三位的治国观。当孔子问及众弟子的人生理想时,在座的弟子们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三位都是明确的进取观念,非常的上进,有大的抱负,但是却不是孔子所看好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是哪三位呢,子路,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中等的大国受兵革之苦、饥馁之害,在三年的时间里,可使老百姓做到有勇,而且明辨是非,孔子笑之;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到三年的时间,可以使老百姓日用足,如果说是礼乐教化,那么则是君子的事情了;再看,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不敢说能,愿意去学习它,为个小相就可以了,祭祀的宾相。二、曾皙的回答,正是夫子的点睛之谈。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吾与点也!”春天的时候,穿着春天的服饰,戴着帽子,有身边的童子六七人,沐浴,风咏于田野而归,这正是孔子所赞赏的,也是礼乐教化下老百姓生活的一个写照,他不是从正面说我要怎样怎样从政,怎样的使国强民富,而是一个自由闲散人的生活描摩。孔子当时已经六十多岁,辞官而归乡里,领着学生讲学是他的最大乐趣,所以他的很多思想得不到实施,因此,只能寄情山水之乐。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生活不只是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三、公西华鼓瑟,再现春秋时孔子与弟子们讲学的怡然之象。我们现在上课都是老师讲、学生们静静的听,而在孔子时代,孔子与弟子讲学,公西华是在旁边鼓瑟的,即弹琴。当夫子问他话时他才“舍瑟而作”停止弹琴。我们图书馆的尼山书院也有古琴、古筝等,虽然不能与古时一样,讲弹相协进行,但是,小读友们每每讲座前后都会亲临体验,这也是咱们尼山书院的一大特色,也是另有一番滋味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讲座完毕,大家齐读一遍,本次课就这样结束了。阅上古文章、品华夏经典,亲爱的读友们,我们下次国学讲堂,经典读书会再见吧!
(代卫红 李涛 李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