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下午,新春渐近,彩灯高挂,刚刚放寒假的小读友们顾不得玩耍两天,就早早的来到图书馆二楼尼山书院,参加这期的诵读中华经典的读书会活动。本次读书会进行的是《论语·颜渊》篇,由胡老师主讲。
活动开始,胡老师领读上次课所学内容,然后,小读友们齐读,并且胡老师又为大家通讲了一遍,接着学习新的内容。一、《论语》的治国经济策略。文载,哀公问于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百姓足,君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鲁哀公问有若说,年饥,民用不足,怎么办,答说,百姓足用,那么君也足用,百姓不足用,君又怎么可能足用呢?这样就可解决哀公“彻二”犹不足的忧患,即,实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还是用之不足。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国富民强才能解决单纯的税收政策上的不足,怎么样百姓富足呢,文中没有提及,观历朝历代,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都是当权者采取的有力措施,这也可以看出在孔子那个时代就早就宏观的提出了怎样国富民强的观念,泽被后世,传颂千载。二、《论语》的治国政治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说,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景公答曰,如果做不到这样,我就是得到粮食也吃不到啊。一方面孔子强调的是礼仪纲常,国君之仪,这样治理国家就可问鼎于政;另一方面,齐景公做为一国之君竟说出如果不达到孔子所讲的这样,那么有粮也吃不到的话,不仅仅是形象生动的再现人物的描绘,更是把一个平民近民亲民的国君描摩入画,让人欣然向之、慨然慕之。三、语言之生动、情辞之入理。“爱之欲生,恶之欲其死”,人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衡量一个人要全方位的看,不要把优点缩小,也不要把缺点放大,遇到困难挫折,把眼界放宽放远。另如,“片言可以折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都可见出理之义、辞之切、彩之美。
读书会在小读友们的齐读声中结束了,但是小读友们依然盼望着下次读书会的到来,品华夏经典、诵百家文章。下次《论语·颜渊》篇共聚新年圣典!
(代卫红 李涛 李金秋)
